輕觸這里
關(guān)閉目錄
來源:區(qū)委宣傳部(文體局) 發(fā)布時間:2017-09-27
2017年9月15日晚7點30分,鹽田區(qū)圖書館 “山川上的中國”系列中國文學講座第二季第三講,在鹽田區(qū)圖書館讀海書吧開講,由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博士,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,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韓望喜先生與讀者朋友們分享了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——孟子與仁義之道》。
韓望喜博士從自己幼時母親的教誨開始,講到孟子給他的心靈上的震撼,再從孟子的生平講起,講到孟子的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”“惻隱之心、羞惡之心、辭讓之心、是非之心”,講到孟子“性善論”與荀子“性惡論”的爭論,最后講到“四心”的現(xiàn)實意義,并與大家討論了如何“養(yǎng)”心及當下如何堅守此“心”。
韓望喜博士引用孟子《離婁下》里的話說:“君子所以異于人者,以其存心也。君子以仁存心,以禮存心。”我們一定要小心翼翼呵護“四心”。善心就像星星之火,就像點點的清泉,要知道去呵護它,保養(yǎng)它,擴充它,這對我們每個人都非常重要。韓望喜博士的講座引起了現(xiàn)場聽眾的熱烈反響,講座結(jié)束以后,現(xiàn)場聽眾紛紛提問。
鹽田區(qū)圖書館 “山川上的中國”系列中國文學講座第二季已拉開帷幕,2017年8月25日,著名學者、美國哈佛大學亞洲中心研究學者、掌上國學院創(chuàng)始人楊鵬先生與讀者朋友們分享了《〈 道德經(jīng) 〉與道家心中的理想社會》,9月8日武漢大學哲學博士、哈佛大學訪問學人、深圳大學哲學系教授李大華先生與讀者朋友們分享了《藏山于澤——莊子的財富觀》。
韓望喜,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博士、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、中國外交部候任外交官、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會會長。長期致力于中華文化研究,著有《善與美的人性》《大型儒家文化交響樂—人文頌》《韓望喜正解中華經(jīng)典》等多部專著。中央電視臺理論專題片《道德的力量》的主要撰稿人之一。自2005年1月起兼任深圳電臺新聞頻率FM89.8《希望對話》欄目的嘉賓,講述先秦諸子13年,超過300講,兩次獲得廣東省理論宣傳電臺節(jié)目一等獎。2015年在中央電視臺《讀書》欄目“大家讀經(jīng)典”中講授“韓非子”。
仁者孟珂
孟子(約公元前372年-約公元前289年),名軻,鄒(今山東鄒城市)人。孟子是戰(zhàn)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,與孔子并稱“孔孟”。
政治上,孟子主張法先王、行仁政;學說上,他推崇孔子,反對楊朱、墨翟。他提出“民貴君輕”的民本思想,曾游歷于齊、宋、滕、魏、魯?shù)戎T國,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,前后歷時二十多年。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“迂遠而闊于事情”,而沒有得到實行。最后他退居講學,和他的學生一起“序《詩》《書》,述仲尼(即孔子)之意,作《孟子》七篇”。
《孟子》有七篇十四卷傳世:《梁惠王》上、下;《公孫丑》上、下;《滕文公》上、下;《離婁》上、下;《萬章》上、下;《告子》上、下;《盡心》上、下。
《孟子》一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(shù)著作,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。其文氣勢磅礴,感情濃溢,邏輯嚴密,既滔滔雄辯,又從容不迫。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,說明了復雜的道理。對后世散文家韓愈、柳宗元、蘇軾等影響很大。
與《論語》一樣,《孟子》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,但它比《論語》又有明顯的發(fā)展?!墩撜Z》的文字簡約、含蓄,《孟子》卻有許多長篇大論,議論尖銳、機智而雄辯。如果說《論語》給人的感覺是仁者的諄諄告誡,那么《孟子》給人的感覺就是侃侃而談。
人皆有不忍人之心
孟子根據(jù)戰(zhàn)國時期的經(jīng)驗,總結(jié)各國治亂興亡的規(guī)律,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:“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”。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,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,具有極端的重要性。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,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(guān)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(guān)鍵問題。
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,是他的“性善論”,與荀子的“性惡論”相對,“性善論”是孟子談人生和談?wù)蔚睦碚摳鶕?jù),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(huán)節(jié)。
關(guān)于“性善論”在《孟子》中多有論述。
《梁惠王上》:“君子之于禽獸也,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,是以君子遠庖廚也?!?/span>
《公孫丑上》: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,斯有不忍人之政矣。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,治天下可運之掌上。”
《告子上》:“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;羞惡之心,人皆有之;恭敬之心,人皆有之;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惻隱之心,仁也;羞惡之心,義也;恭敬之心,禮也;是非之心,智也。仁、義、禮、智,非由外鑠我也,我固有之也?!?nbsp;
孟子以“性善論”作為人們修養(yǎng)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(jù),認為仁、義、禮、智等倫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、本心,有倫理學意義,同時“性善論”認為通過學習人人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君子,又強調(diào)了教育的可能性,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。
孟子以“性善論”作為人們修養(yǎng)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(jù),認為仁、義、禮、智等倫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、本心,有倫理學意義,同時“性善論”認為通過學習人人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君子,又強調(diào)了教育的可能性,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打開當前頁